這其實是有一點矛盾的。
先來看下,作為一個重磅產品,微信的應用號究竟是什么?張小龍并未做太多的解釋,只是說因為服務號并沒有達到用戶的需求,所以才進行應用號的嘗試。
我對應用號的理解是,應用號其實是服務號的升級版。相比服務號,應用號可能會更加智能、更加“傻瓜”,它應該會降低商家技術開發(fā)的門檻,可以直接拿來用。具體到應用號打開后的界面,應該會像現在微信“錢包”里內嵌的滴滴打車、大眾點評和京東商城類似,你無須登陸、無需進行App跳轉,在微信里就可以實現服務—交易流程的閉環(huán)。
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,其實微信對于生活服務領域的野心是非常大的。它已經不僅僅是希望去做一個“入口”,而是希望去兼容并包,不客氣的說,希望所有的生活服務都別費勁開發(fā)App了,直接在微信里做個服務號得了……
有人說,微信雖然不是一個OS(操作系統(tǒng)),但是勝似OS,因為如果應用號真的能發(fā)展起來,那么它完全就可能成為另一個“App Store”,進行流量分發(fā),而“手機上只安裝微信這一個應用就可以了”。
但是,微信的算盤真的能成么?
首先從商家的角度考慮,雖然微信是一艘“航空母艦”,但是它畢竟不是OS,在微信上進行開發(fā),相當于是在入口里再去打一個洞,這對于商家想要直接觸達用戶來說,其實是多了一層。
另一方面,微信畢竟還是屬于騰訊的,那么就意味著一旦微信掌握分發(fā)權力之后,和騰訊系產品的競爭將會處于完全被動的局面。雖然微信一直在說去中心化、公平,但是參考滴滴和快的、滴滴快的和Uber在打仗時,微信分量的舉足輕重,商家也一定不會完全把命壓在微信身上。
其次從用戶的角度考慮,拋開前面所說的如果商家都把App內置在微信里,做一個應用號,用戶在找服務時會多一層入口的考慮,單就從用戶需求的角度來看,微信的應用號能否完全滿足用戶的需求,這一點存疑,畢竟,有一些功能涉及到商戶的核心數據,但用戶又必須使用的功能,這時候應用號的局限性就暴露出來了。
再加上很多商家有很多個性化的功能,而應用號充其量只能提供模板化的服務,這也是用戶不會將應用號作為服務選擇的唯一。
最后從微信自身的角度考慮,張小龍對微信號的介紹其實語焉不詳,原因相信更多的是在考量類似于入口位置、審核門檻、展示權重等等一系列的問題,這對于微信來說,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(zhàn)。再來看,微信在公眾號的生態(tài)里,說實話,除了訂閱號帶來的信息入口,其它并沒有能夠有太好的價值體現,而且即便是在訂閱號里,微信也正在走向一個類似于微博那樣的“大號掌握話語權,草根很難成長”的小圈子文化,階級已經形成。
如果說大商戶因為擔心競爭不愿意將命壓在微信身上的話,那么對于小商戶來說,在訂閱號上建立的應用號能否繼續(xù)履行“去中心化”的思想存疑,畢竟小商戶不能指望用戶去主動搜索。
綜上,根據個人判斷,如果以微信訂閱號的發(fā)展為100分作為標準,那么現在微信服務號的發(fā)展應該不到40分,而應用號未來的發(fā)展前景最多也只有60分。
因為,微信服務號沒有發(fā)展起來的根本原因,并不是因為接入的門檻太高,商戶缺少技術能力支撐才導致使用率不高,而關鍵在于,服務號沒有能夠建立起一個可以平衡各方利益、讓商戶有動力接入的生態(tài)。
畢竟,服務號原本就比訂閱號要重很多,商戶接入需要有更大的動力支撐——關鍵是收入,會考慮的風險系數也不一樣。否則的話,如果有動力支撐,服務號確實能給商家?guī)砝?,即便商家自己不能開發(fā),幫助商家進行第三方開發(fā)的公司應該是應有盡有……
而現在的應用號其實只是降低了服務號接入門檻,并沒有解決生態(tài)共贏的問題??紤]到即使現在像類似應用號的京東、大眾點評、美麗說在微信錢包一級入口的情況下都沒能得到實際的好處,商家的動力應該不會那么強。所以微信想要通過應用號來切入服務,甚至進行“服務壟斷”的想法,只能說道難且艱!
畢竟微信應用號還未推出,以上純屬個人推斷,或許對于張小龍來說,真的有化腐朽為神奇的神跡,也未可知。
(來源:鳳凰科技)